
新加坡陈岳钦九峰堂珍藏的藏品中,包括黄士陵、邓尔雅、冯康侯等印坛名家的作品。其中,黄士陵的“陆逵过目”和“长生极乐老夫赓印”印章展现了其独特的印风。冯康侯则自称是黄士陵的私淑弟子,他的印章风格多样,受到多位名家的影响。此外,还有沙孟海、钱君匋等书画名家的作品。这些藏品展现了印坛名家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。

Lot 1584-1618为新加坡陈岳钦九峰堂珍藏专题
阳春三月,有缘得赏星洲陈岳钦九峰堂的一批藏品,既有黟山派领袖黄士陵精品,又有岭南印人邓尔雅、冯康侯等杰作。
陈岳钦与国内书画名家多有交往,沙孟海、钱君匋、易越石、马国权、陶寿伯、沙曼翁、娄师白、高式熊、韩天衡、茅大容等印坛名家,或为其刻治名印闲章,或为其题写斋名匾额,弥足珍贵。
1.《黄牧甫印存》第一册,P11,吴元浩辑,原钤本。
2.《增选黄牧父印存上下集》P572,曾绍杰编,1977 年。
3.《黄牧甫印影》下集,P521,戴山青编,荣宝斋出版社出版,1996 年。
黄士陵虽生于安徽黟县,却在广州前后生活了18年,对岭南印风影响极大。“陆逵过目”一印为其创新期的典型风格,正如黄士陵在“师实长年”一印的边款所云:“平易正直,绝无非常可喜之习”,此印四字初看平实,貌不惊人,细审则静中有动,“逵、目”两字横线的排叠,匀称之中却有细微的疏密变化,“逵、过”两字的辶部既呈对角呼应又有微妙的不同。而“长生极乐老夫赓印”显为仿吴让之的风格,刀法圆转,线条灵动。黄士陵对吴让之印风的学习从其早年创作的《心经印谱》中可见一斑,但当时黄士陵还属于印风探索阶段。
1882 年(光绪八年),34 岁的黄士陵在“丹青不知老将至”一印的边款中记:“振心农自江南来,购得让老晚年手作印册,知余赞仰,据出授观,余闭门索隐,心领而神会之,进乎技矣,质诸振老以为然耶?否耶?壬午新春,士陵并志。”
出版:《黄牧甫印影》上集,P154,戴山青编,荣宝斋出版社出版,1996年。
“长生极乐老夫赓印”虽未见年款,从印风可知,已经不是早年简单摹吴,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思考,边款记:“法本汉人而不能得其浑茫之气”,此印三排字并不均分,而是大小参差,疏密向背,极有情味地组合在一起,毫无板滞沉闷之感,允为黄士陵仿吴一路印中的精品。
黄士陵的印风一时风靡岭南,藏品中邓尔雅的“春还堂”明显是学黄士陵的,方圆并用,牝牡相衔,灵动而不失规矩。冯康侯更自称是黄士陵的私淑弟子,他曾在一首长诗中云:“黟山黄牧甫,早年我私淑,丙辰拜刘师,一一遵所嘱。”“刘师”是冯康侯叔母之兄刘庆崧,与黄士陵相交20余年,介于师友之间,刘庆崧一度经常住在冯家,冯康侯得以细聆其谈印论艺。刘告诉冯,冯的表叔欧阳务耘与黄士陵交谊甚笃,黄为其刻了不少印,不妨借来临习。冯果然借到200 多份黄士陵印稿,这些印稿中有不少是未定稿,有初刻、修改稿以及完成的定稿。冯康侯细细观摩,从这些印稿中领悟黄士陵的创作经过,收获极大,故有“私淑”之说。
这批藏品中的“岭东画人”以及为温永琛所刻组印、“刘恽·大愚”两面印等,明显能看出冯康侯学黄士陵的痕迹,但冯康侯并不满足于只学黄士陵一家,后来上追秦汉,下及浙皖诸家,力求风格的多样性,他曾云:“宗秦师汉为治印不二法门,前辈名家只足参考耳,余早岁私淑牧甫,历二十年无法摆脱其束缚,可知先入为主,通病也。康侯有见及此,学者宜慎之。”
印面主人简介:张韶石(1913-1991),广东番禺人。师从邓芬,花鸟、草 虫继承家法,人物、仕女风貌则近邓芬。曾设“木兰花馆”授徒。精擅花卉画,设色妍雅富丽兼而有之,笔触流丽柔畅,更以绘牡丹著称於世,素享“牡丹王”美誉,间亦绘画人物、仕女、山水等。
冯康侯刻 “男儿三十未封侯”张韶石用寿山石兽钮印章
藏品中的“与花无极”,篆法在邓石如、吴让之之间, “男儿三十未封侯”款记“仿攘之”,可见冯康侯丰赡的印风。藏品中冯康侯的印章多半为张韶石所刻,更有与张氏合作的花卉屏条,冯康侯以各体书法题诗,可证马国权先生所云:“先生四体皆精,尤长于篆,每作四屏,悉以唐宋诗词为之,不假临摹,而神态自若”。
130×33.5 cm.×2 约3.9 平尺(每幅)
钤印:大树将军之后、康侯印信、梁劲予所藏金石图籍印、岳钦鉴赏